别让你的爱情等太久
你喜欢的人不一定会留在你身边,只有爱你的人才会一生一世陪伴你。没有人是要故意变心的,一个人,当他爱你的时候,是真的爱你,可是当他不爱你的时候,也是真的不爱你了。他在爱你的时候,没有办法假装不爱你;同样的,当他不再爱你的时候,也真的没有办法再假装爱你。
总以为我们很爱某个人,会一生一世爱下去,等下去,直到沧海变色,海枯石烂。当所有人都告诉我们,不要执迷,他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好,但我们,宁可相信自己给自己编织的童话,也不愿相信身边的人所说的话。
总以为我们爱上一个人,我们就必须是一辈子不变心,总以为我们还能等到冥冥中的缘分再度重逢。千里姻缘一线牵,当云雾散尽,当两条相交线错开,我们才知道自己不过是当局者迷。 总以为我们很爱某个人,爱到会为他做任何事,爱到华丽的背景下直到你一脸落寞的转身。谁先不爱,谁先离开。总觉得,第一个转身的人是最好的,看着最爱的人远去,我们以为就是一辈子,这一辈子,就他了,除他,我们谁都不会再爱。
谁陪你走过人生无常
十几年前,我在安庆读书,常去一家宿松饭店,老板和老板娘均来自附近的宿松。宿松话很难懂,老板娘常和老板叽咕一番,再扭头用普通话招呼客人。她不仅语言切换十分利落,打扮、做。事也利落,常一边收拾台面,一边迎来送往,嘴上还算着账。有时,店里没什么人,等着上菜的时候,老板娘便和我聊天。她说,她16岁去广州打工,在一家酒楼遇到当厨师的老板,“就被套住啦”。说到这儿,她爽朗地一笑,双手清脆地一拍。
我在宿松饭店,主食必点蛋炒饭。老板娘总在冒尖的饭上堆些自制的小菜,如雪里蕻、咸豆角——炒饭的干、香和咸菜的辛、爽一起裹入口中,真是说不尽的完美体验。我在安庆度过第三个夏天时,老板娘的娃已满地乱跑。一天,老同学问我,知不知道宿松饭店出了事。原来,一名食客酒醉后闹事,被泼辣的老板娘赶出来。烈日,重酒,推推搡搡,食客倒地不起,再没醒来。果然,等我再去,宿松饭店店门紧闭。一个月后,重新开张,新店主透露出来的信息是,“老店主卖了店和房子,为老婆打官司”。我这才知道,老板和老板娘的婚姻并不被看好,“女的比男的大三岁,还离过婚”,“家里不同意,只好来安庆”。我大惊:我曾亲眼目睹,店内没客时,老板娘正伏在老板膝上呢喃,我没见过比他们更恩爱的夫妻。
惊诧、伤感、唏嘘,与室友卧谈了许久之后,宿松饭店终于成为故事。寝室老大在路上偶遇过老板。“他蹲着,埋头吃盒饭,胡子拉碴,看起来很憔悴。”老大顿一顿,“眼神直勾勾的,看人就像直接穿过去。”
“他老婆被判了刑,他还在为她跑。他说,他等她。”在我的追问下,新店主提供了最新消息。那天,我依旧点了蛋炒饭,难吃得没法下咽,我要求给点榨菜下饭时,继任者手一摊:“没有。”对着熟悉的店堂,老板娘如在眼前抚掌微笑,那一刻,我体会到什么叫伤心。
有一年,我把这个故事说给丈夫听。那时,我们惹上一桩棘手的官司。我们走出法脘,在最近的饭店胡乱点了两碗蛋炒饭。“服务员,给点小菜。”我一扬手。话毕,老板、老板娘仿佛隔着时空,风尘仆仆地走过来。我向丈夫提起那间饭店、烈日下发生的一切和“他说,他等她”。我们空洞地谈着这个故事,如谈论八卦,没有目的,没有结论。后来,官司和平解决,虚惊一场。我们对待它,如对待所有不愉快的记忆,休提起,提起了,惊魂未定。
一日,丈夫看了看冰箱,决定炒饭,装盘时,问我:“小菜呢?”我们很自然地说起宿松饭店,回顾上次说起它的时间、地点。我说:“我当时只想告诉你,人生无常。”他愕然:“我以为你想说,不离不弃。”我不知道老板、老板娘波澜壮阔的前传,也不知道故事的最终结局,但那个夏天发生的事给了我巨大的冲击:看似稳定的一切都可能毁于一旦,但绑定两人的那根线韧劲十足,令我动容,从此以后,我相信世间真的存在这根线。冒尖的炒饭上,嫩黄的蛋、碧绿的菜被我拨来拨去。我希望他们还在一起。
我的青春会不会躲在一边有点生气?
我很喜欢美剧《生活大爆炸》,里面有句台词很经典:世界上只有一种饼干,中间夹有能解除人生烦恼的东西,它的名字叫奥利奥。此后,我吃奥利奥,觉得所有烦恼都可以被吃掉。拿起一块夹心饼干,我总会不禁意想起那个非要完成“扭一扭舔一舔泡一泡”所有步骤的年幼的自己,以及明知不可能再有还念念不忘的童年乐趣。这时我会产生一点点情怀,但显然不是指胸怀或者某种文学情致,那是一种心境,连接我们与过去,又在现实与我们相遇,就好像完成了一个对别人无关紧要,对自己却颇有意义的仪式。
最近在看猫语猫寻的《我不愿让你一个人》,在她的文字里,大概就有这样的奥利奥夹心,不管是奶油味的,还是牙膏味的,都是属于自己的意象和情怀。作为读者,我并不知道故事会讲到了哪里,只是跟在一只猫身后,等待她偶尔的优雅转身。不同于我在网络上认识的那个笔下似有聊斋见闻的猫语猫寻,她在这本书里甩开了奇诡的行文风格,转而用细腻平实的笔触去感知世界的温暖有力,一次次咀嚼回忆挖掘生活。她对亲情有一点执着,对诗歌有一点偏爱,对青春和梦想有一种清醒和痛苦,但她又并不因这种清醒而感到煎熬,也不因痛苦而陷入寂寞。她写“好好享受一个人的生活,好好享受一个人待着的时刻,无关乎名利、金钱,只是青春里特有的气息。”的时候,我很想跑到她的朋友圈去点个赞。
记得进大学的第一个平安夜,班长用班费买了苹果,然后跑到女生宿舍楼底发给大家。这是我平安夜收到的唯一的礼物,想来还有点心酸。在这个连清明节都能被情侣当做情人节来过的社会,我是一枚单身狗的真相,也就不言而喻了。现实正如猫语猫寻写的那样:与其说我过着我自己的青春,不如说我活在别人的青春里,而我的青春正躲在一边生气呢。少年滋味,总有脱离柴米油盐的轻狂气质。试问谁年少时不曾向往非凡的经历,不期待少女漫画里的爱情,或者不希望有一天可以征服银河系?
这个春天更好色
午间路过甬道的时候,遇阳光穿檐而下,映照杨花飘溅如雪。高大的层檐下,无数青春的生命在往来奔走。我突然深切地感到:如果我们不能真正从心底相信春光如幻而最高者自有其律法,我们生涯所察所历,将全无意义。而我们自己,也将永远流浪在春光里。这个春天中有更多美好的颜色。一首小诗、一组图片、一些零言碎语,我们一起去发现、去欣赏,去领悟这个春天来临、又稍纵即逝的意义。
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无法像孩子一样肆意地大呼小叫了?心里的小情绪堆积得像山一样高,直到溢出来。与其如此,不如永远像孩子一样。绿是清新,绿是生机,绿是春天来临的最大的意义。一改我们疲惫的倦容。绿是那一大口薄荷柠檬茶。
Astrology
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,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,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。反过来说,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,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。独处也是一种能力,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。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,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。
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:一是惶惶不安,茫无头绪,百事无心,一心逃出寂寞。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,安下心来,建立起生活的条理,用读书、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。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,一种创造的契机,诱发出关于存在、生命、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。
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,虽则有些寂寞,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。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,在独处时,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,回到了自己。这时候,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,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。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。
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,引经据典,那是闲聊和讨论;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,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。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,那只是旅游;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,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。
从心理学的观点看,人之需要独处,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。所谓整合,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。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,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,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。所以,有无独处的能力,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,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。
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“自我”呢?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,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。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,你是感到百无聊赖,难以忍受呢,还是感到一种宁静、充实和满足?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,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、喜欢朋友的人,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,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。在他看来,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,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。
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。但是,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。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,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,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,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。只要闲了下来,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。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,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。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。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,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,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,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。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,越来越没有了自己,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。